近年來,在各級各部門三令五申,、嚴查嚴懲的高壓態(tài)勢下,,微信泄密問題仍然屢禁不止、高發(fā)頻發(fā),,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泄密“重災區(qū)”,。心理是行動的先導,從保密管理實踐和大量泄密案例分析來看,,微信泄密行為往往源于一些錯誤的心理認知,,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。
“鴕鳥”心理,。有的同志認為,,微信傳發(fā)信息多如牛毛,有關部門的涉密信息管理肯定不能面面俱到,,即使能夠全面覆蓋,,也不過是用關鍵詞簡單搜索,,只要使用拼音、字母,、別字,、諧音等方式作一下模糊處理,或者拍成圖片,、使用語音,、轉換格式轉發(fā),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躲避,。這種心理,,恰似遇到威脅就把頭埋進沙子的鴕鳥,實屬掩耳盜鈴,、自欺欺人,。實際上,模糊搜索,、圖文提取,、語音轉換等信息技術已經(jīng)非常成熟,這些規(guī)避伎倆起不到絲毫作用,,一經(jīng)發(fā)出就會被相關部門盡收眼底,。在近年來的微信泄密案件中,絕大多數(shù)當事人都采取了自作聰明的規(guī)避措施,,有的甚至采取了對方閱看之后迅速“撤回”的招數(shù),,但都造成了嚴重后果。
捷徑心理,。有的同志只求工作效率,,不顧保密紀律,在傳達上級精神和領導指示時,,覺得使用微信一鍵發(fā)送,、靜待回復的做法省時省力。這種心理,,究其根本是把保密紀律當成了工作開展的“絆腳石”,,而非保護國家安全利益和個人前途命運的“安全繩”,表面上便捷了工作,,實則方便了敵特竊密,。2020年,某單位干部李某通過微信群傳達1份秘密級通知,,案件發(fā)生后被處行政記過處分,。李某在接受調(diào)查時坦言,其單位在外人員有10多個,,手頭上事情一多就想走“捷徑”,,忽視了保密紀律,,現(xiàn)在想來悔不當初。
炫耀心理,。有的同志不以保密為責任,、卻把
自恕心理,。有的同志在遇到傳達緊急事項或者上級催要材料時,覺得當務之急是想方設法抓緊完成任務,,選擇便捷的微信聯(lián)系
從眾心理,。有的同志看到別人使用微信
無知心理,。有的同志“身在密中不知密”,認為有些秘密信息沒什么敏感性,,發(fā)到微信上也無妨,;有的同志認為,微信本身采用了先進的安全保密技術,,只要點對點傳發(fā)信息,,就不會泄密;還有的同志認為,,自己只是把信息發(fā)給同事,,不會擴散到“不可收拾”的地步。事實上,,互聯(lián)網(wǎng)向來是情報搜集的重要來源,,開放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社交平臺更是各國情報機構監(jiān)測的重點,信息一經(jīng)發(fā)布就像斷了線的風箏,,一傳十,、十傳百,,傳播范圍完全不可控。2021年,,某單位工作人員馮某看到1份新出臺的涉密政策文件后,,通過微信拍照發(fā)給同事時某,并再三交代“別往外傳”,。而時某并未遵守諾言,,轉而將文件照片發(fā)給其他人,最終傳播鏈不斷延長,、全面失控,,馮某、時某均被嚴肅處理,。
旁觀心理,。有的同志遵循“事不關己、高高掛起”的人生哲學,,看到微信群,、微信朋友圈傳發(fā)涉密信息,覺得若要好心提醒會被當作多管閑事,,向組織報告會被當作“背后捅刀子”,,只要自己默默“潛水”“圍觀”,追責就找不到自己頭上,,至于泄不泄密與己無關,。這種心理,本質(zhì)上是不愿得罪人的“老好人”思想,,實際上既沒有履行公民保密義務,,又助長了亂發(fā)亂傳的不良風氣。2020年,,某單位干部呂某在單位微信群中傳發(fā)涉密信息后,,先后被3個微信群轉發(fā),而這3個群中近百名同事,,竟沒有一人出面提醒制止,,默視涉密信息全面擴散。最終,,3個微信群管理員都被追究相應責任,。
欲治頑疾,先除心魔,。遏制微信泄密問題多發(fā)
?。ㄎ恼逻x自:《保密工作》2022年第5期)